目錄
哀悼任務的自我評估
哀悼任務的自我評估

失胎以後,聽從醫護的建議並按部就班做好調理,相信身體便能逐漸恢復。可是,心靈上的失落與傷痛,則往往需要較多的時間去接受和適應。

著名的心理學家Worden(2018)提出「哀悼的四個任務」,他認為若能進行四個哀悼任務,悲傷才得到適切的處理。

  • 接受死亡的事實 (Accept the reality of the loss)
  • 經歷哀傷的情緒 (Process the pain of the grief)
  • 適應沒有逝者的生活 (Adjust to a world without the deceased)
  • 與逝者建立聯繫及重設生活 (Find a way to remember the deceased while embarking on the rest of one’s journey through life)

以下練習是幫助你了解自己在上述四個哀悼任務的進程,嘗試在最能代表自己現時狀態的位置劃上標記(Neimeyer, 2016)。

無論你的進程如何,相信你也正在幫助自己去過渡這傷痛,真的不容易。按照以上的評分,你可以留意到自己在處理哪項任務時面對較大的困難,然後嘗試參考以下建議,幫助自己更有效走過哀傷。

如何走過失胎後的哀傷?

任務一:接受失胎的事實

許多人經歷失胎後,一刻間難以接受,甚或拒絕承認,可謂人之常情。面對傷痛不敢碰觸或避而不談,更是我們社會普遍的現象,可是當我們越不願意去接納失去孩子的事實,會讓我們更難於面對隨之而來的哀傷情緒。容讓自己坦然面對死亡的事實,是哀傷歷程的第一步。

  1. 要面對失胎的事實,你可以為孩子進行哀悼儀式,印證他/她生命的出現,感謝他的曾經到來,並道別他/她的離開。
  2. 失胎後,經歷身體的修復階段,你可以做一系列的身體調養或進補,這也算是一種儀式,象徵媽媽重新照顧自己的需要,準備自己進入另一個新的階段。
  3. 若你希望獲得伴侶或家人的明白,不妨將自己的心情坦誠地跟對方傾訴。女性面對流產,有時難以說出當中複雜的情感,如自責、不安及憂慮等;至於男士方面,在傳統社會觀念如「男兒流血不流淚」的影響下,加上要處理各種程序或後事安排,往往會選擇盡量收藏自己脆弱哀傷的一面。面對妻子的傷痛,很多男士都感到無從入手,不知如何應對,於是選擇避而不談,甚至投入工作來轉移視線,最終伴侶間只能各自隱藏哀傷,更影響彼此的關係。事實上,大家都同樣為孩子的離去而難過,只是兩人的步伐和處理方式不同,嘗試尋求溝通的渠道,理解對方的需要,伴侶間的互相支持讓彼此更有力量,去面對失去孩子的事實。

任務二:經歷哀傷的情緒

  1. 面對複雜的哀傷感受,你可能對身邊人感到難以啟齒,幸好有許多人毫不吝嗇地分享自己的親身經歷,了解其他同路人的故事,知道自己並不孤單,那份共鳴感可以讓你感到安慰和被明白,更為你的前路帶來多一點啟示和方向。
  2. 許多失胎父母會透過寫文章或拍攝影片,去陳述自己失胎的故事,透過與人分享獲得共鳴。你也可以向身邊人傾訴感受,又或在自己的私人空間裡,以舒服的方式記錄當中的心路歷程(如寫日記、藝術創作等)。讓思緒得以表達或記下,都可以幫助自己整理和接納複雜的哀傷情緒。(會員專區的「給胎兒的家庭相薄」也可讓你訢說胎兒的故事)

任務三:適應孩子離去後的生活

  1. 做好身體調理,經驗強烈的哀傷情緒後,生活看似回到正軌,但你仍然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反覆感到哀傷和憂鬱,這是正常不過的歷程。你可以容讓自己有合適的空間抒發情緒,然後又適時地重返日常活動,或者做一些可以幫助自己獲得心靈平靜的事情,如做家務、聽音樂、外出散步、看書、冥想等,學習和情緒共處。
  2. 將精力重新投入生活當中,發展新的興趣,學習新的生活技能,反思對生命的看法,逐漸讓自己重新適應生活。
  3. 當自己在哀傷路上逐漸尋回力量,可以考慮參與義工活動,或者透過自己的經歷,去關懷其他同路人,或許可以讓你在這悲痛的經歷當中找到另一重意義。
  4. 若你考慮再次生育,不妨也可參考本網頁的「失胎後的家庭計劃」

任務四:與孩子建立聯繫及重設生活

  1. 死亡帶走了孩子的身體,卻無法切斷你和他/她之間的關係,孩子已成為自己的一部份,陪伴你走往後的人生路。
  2. 容許自己回憶與孩子一起共渡的那段日子,好好記得那些美好回憶,記念孩子曾在人間留下的足跡。
  3. 你可以透過不同方式,建立與孩子那份心靈聯繫,詳情可參考本網頁「與天上的孩⼦⼀起⾛地上的路」
向下捲動